一年前曾有一个产业以猛虎之势出现在各大商场及大街小巷,它就是无人货架。仅一年间,盛极而衰——无人货架过山车式的发展路径无疑是传统互联网流量思维的缩影。而经过了资本的阵痛和第一批创业者的洗牌之后,后无人时代的精细化经营开始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砝码。
风口骤变
38岁的江苏小哥邹伟每天维护着约30个便利购的点位,其中7点到9点是他最忙碌的时候,他要赶在办公楼白领上班高峰之前,通过办公楼的货梯把点位的货补全,风雨无阻。
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座办公楼内有他那一天的第7个补货点。便利购的货柜位于这座大厦的16楼,其左侧是无人货架“欣食盒”,对面是“猩便利”的两只货柜。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内,无人货架的数量多达5个。在邹伟补货完成后不到15分钟,有3位顾客买走了饮料。
“抱歉,我们内部现在不提无人货架这个概念了”、“我们不是单纯的无人货架公司”、“这个领域的初创型公司我们不投了”——某大型零售平台、某新零售创业公司和某互联网VC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回复,“无人货架”突然成了一个唯恐避之不及的名词。
就在一年之前,“无人货架”和“无人店”疯狂席卷零售业,并获得资本的高度青睐。第三方机构的《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7年9月末,已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,最高的达到3.3亿元,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。
周祺创立的上海巨昂投资有限公司孵化了天使之橙、X-24h智慧便利店等新零售物种。天使之橙曾被认为是无人零售时代的现象级产品,自推出至今已有6000多台智能现榨橙汁终端在220多个城市及地区落地,其发展之迅猛令像周祺这样已深耕行业近8年的业者也惊呆了。
“最明显的感觉是在去年年中,无人概念火了,O2O失败的一批人马上转到无人货架,很多人在盲目地追风口。”周祺回忆说,“当时的点位费用骤然从500元涨到5000元,人们都丧失了理智,商家被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冲昏了头脑,打得零售业者措手不及。”
更恶性的事件是,在无人货架的风口期,竟有业者因为争抢点位大打出手。“当时无人货架的疯狂给很多商户造成一种错觉,只要是打着无人概念的公司,就是肯烧钱的,他们在争抢点位时的叫价翻着番儿地上涨,但这一状况明显感觉从今年6月得到扭转,市场已经趋于理性。”周祺感慨道。
正如周祺所言,不到一年时间,追风口的人和资本一起掉了下来,无人货架的融资消息迅速被裁员、撤点、资金链断裂等新闻覆盖,仅余下少量头部玩家。“概念降温了,市场规则趋于理性,这对于我们这些零售而不是互联网起家的业者是好事。”
无人之变
如果说无人货架的兴起创新了人们对于购物的想象,那么潮退之后更多的公司不再囿于概念,而是专心于无人技术可能带来的便利店模式的创新。无人货架的概念炒死了,但RFID、视觉识别、机器人等无人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空间被盘活了,同时盘活的还有商业服务各细分业态对于“无人”的思考和落地。
作为引爆无人零售概念的源头,阿里系的淘宝造物节今年将风向转为了MR虚拟技术。不过,淘宝市场总监宼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,概念的更迭并不意味着淘宝放弃了“无人模式”,目前淘宝体系内部仍在对“无人零售”进行探索和衍生购物模式的尝试。
沈哲明告诉记者,无人零售自2017年兴起后,经过将近一年多的发展,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清晰的划分,分别为无人货架(无人货柜)、自动售货机和无人便利店。从产业链发展的情况看,未来不排除传统零售商和渠道商的加入。“无人”与“有人”后续可能催生新的复合业态。
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,周祺认为,“现制现售”将是无人零售未来的趋势。天使之橙和X-24h智慧便利店正是针对这一市场。周祺告诉记者,即将推出的二代版本体积更小,设备成本相对一代产品将减少约五成,可以满足商家对于货柜尺寸形状以及内置商品的多重定制需求。“谁能够真正释放后厨,谁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零售‘独角兽’。”
对于市场来说,无人零售产业还是具有潜力的。从无人零售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看,现阶段表现强劲的主要是设备制造板块和业务运营板块,这里面涌入了大量的上市公司和品牌企业。希望在今后的行业整合中,我们可以看到基于RFID技术的无人零售产业的全新动力。